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生秉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发扬“敢为人先 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担当作为,拼搏奋进,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校园网现开设“我们这十年”专栏,展示各单位的办学成效和工作业绩,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加快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凝聚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304am永利集团办学成就。
十年来,304am永利集团不断培育“开放、和谐、创新、严谨”的学院文化,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以做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主攻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应用需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创新,实现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逐步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按照OBE理念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完善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及持续改进机制,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应用和建设为切入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学院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性一度”的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已普遍能够采用Mooc、PTA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开始利用PTA等线上平台开展期末考试。
十年来年,计算机类在校学生人数由十年前的不足700人,到现在突破1400人。2013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省级一流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校级特色专业,开设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湖北文理学院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校级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近三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课程思政项目10项。批省级一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11门,出版教材4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
以应用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深化校企产学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与省内外十多家行业企业长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襄阳软件园为省级协同培养单位。2013年荣获湖北省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近年来共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获批教育部校企业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1项。2016年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单位,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三年来依托省级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申报省级外经贸发展专项建设项目,批获批建设经费80余万元,用于支持实践教学,获批校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2个。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近五年来获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59项,省级奖项285项,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7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2项,大学生论文、公开发表作品成果15项,大学生专利、软著类知识产权类成果11项;学生参加CCF CSP、PAT认证、软考报考和通过人数逐年上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22年上半年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高出全省平均通过率8个百分点。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薪资水平和就业整体质量位居全校前列。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53人,其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有博士27人,硕士21人;现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人才高层次人才3人,产业教授1人,外聘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拥有硕导33人,外聘硕导12人。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拥有多媒体信息处理、多源异构大数据处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网络舆情、网络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学科背景。
以交叉融合为导向,打造学科平台和团队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2012年12月学院获批“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学科平台,以此为依托,通过与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农村信息化促进中心的合作,已建成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襄阳分中心、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襄阳分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湖北省工程中心襄阳分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201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该学科形成了以云计算为中心的4个学科优势方向,分别是云端软件服务集成与优化保障、多媒体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信息处理与大数据计算、分布式数据同步与集成等四个学科方向;物联网和软件工程方向支撑机电汽车学科群的特色方向车载物联网信息服务与交通优化技术方向,以及食品新型工业化学科群的食品工业信息化技术方向。2014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高可靠、可信服务组合的研究与应用”团队。襄阳市计算机学会挂靠本院。
2021年,学院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学科),围绕四个方向进行建设:云端软件服务集成与优化保障、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物联网与泛在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重点支撑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网联汽车智能化方向。近三年新增湖北省引智引才基地、应急通信技术与系统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系统节能与智慧能源湖北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多源异构大数据(襄阳市)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成功承办CCF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武汉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会年会、湖北省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学术影响力。现有联合培养硕士生毕业20余名,联合培养博士生3名。获批湖北省引智基地平台1个,2021年度考核优秀并获得省市80万元经费支持。
立足襄阳服务地方,实现科研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学院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走实“共建共享共赢”的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之路,通过与市县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本学科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农业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性成果,推动成果转化21项并产生显著成效。现有湖北省“三区”科技人才2人、科技特派员1人,“科技副总”1人,及一批市级“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近三年各项科研经费达到823万元。
十年来,学院共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7项;市厅级项7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8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CSCD、CSSCI等检索收录的论文149篇,争取社会捐赠等资金600余万元。荣获襄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隆中奖1项。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依托“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引进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等3名国外著名学者,承担多项湖北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先后选送7名教师国外交流访学。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升了教师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原文发布校园新闻供稿:304am永利集团)